• 2025-02-24
  • 人物专访

友谊长存,共创未来。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开展“建交年系列”专访,以本年度一些重要建交年份为大背景,展现普通北大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他们的故事平常却不平凡,细小而非微小。这群时代的友好使者在燕园与中国的点滴,将于历史的画卷中,串联流淌成历久弥新的美丽音符,集结谱写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交流的生动乐章。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共同体悟多彩文化文明间和合共生、与时代共成长的生机与希望。

图片

高文勇在北京大学校门前留影

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涌动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早已成为塑造世界多样性的重要力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化交流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彼此的理解与合作。在这条文化之河中,巴西法学专家、北京大学高级进修生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无疑是一座重要的桥梁。凭借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跨文化贡献,高文勇荣获了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既是对他个人努力的高度肯定,也折射出中巴关系中不断涌动的文化暖流。


01 初识中国:文化探索的起点

2013年,高文勇怀揣着对金砖国家间文化互动的浓厚兴趣,毅然决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移居中国上海,进行为期三年的学术研究。他回忆道,彼时他对中国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和新闻的只言片语中,却从未真正触碰这片土地的脉搏。他引用中国的古训来表达初衷:“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怀揣带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高文勇踏上了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开始了这段探索之旅。

然而,初到中国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语言的隔阂、饮食的差异、节奏的转变让他感到既新鲜又艰难。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的丰富文化。从街头巷尾的茶馆到老者手中的太极剑,从书法家的挥毫泼墨到传统节庆的喧闹场景,他感叹:“中华文化的深度,犹如大河奔涌,不仅展现了千年积淀,更包含着流动的生命力。”这三年的旅程让他亲身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的活力,成为了他未来研究的重要基础。

图片

高文勇写下“不忘初心”


02 跨越文化的桥梁:学术与友谊

作为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Fluminense Federal University)的法学教授以及巴西智库FGV瓦加斯基金会(Getulio Vargas Foundation)法学院中国-巴西研究团队的负责人,高文勇在过去十年中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巴两国在文化和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国的三年里,高文勇不仅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文化和法律体系,还亲身融入了中国社会。他和同事们交流思想,与当地学者探讨法律文化的异同。这些经历也让高文勇意识到国外对于中国文化认知的偏差。许多巴西人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浪漫化的传统符号上,如古代宫廷艺术和儒家学说,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成就却知之甚少。他感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若要真正理解中国,必须超越表象,从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感知其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这一觉悟成了高文勇跨文化研究的核心动力。他不仅将自己的所学带回巴西,还在学术平台上积极传播他对中国文化的真实认知。高文勇认为“和而不同”是两国关系的写照,尽管两国存在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但依然可以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找到合作的共鸣。

图片

高文勇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03 中巴关系:文化与学术的双重探索

作为法律与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高文勇的研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边界,注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他尤其关注语言在国际法中的作用,认为英语在全球法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了语言障碍,更可能固化西方中心的法律解释框架,限制了其他文化视角的表达。对此,他以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倡导全球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并通过比较法研究揭示不同社会对相似现象的多样解读。这种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促进学术领域的交流,也为中巴两国在文化和法律层面的互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不仅如此,高文勇并不满足于研究文化的表面现象。他深入分析了中巴之间贸易和法律合作中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是巴西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570亿美元。尽管如此,巴西依然过于依赖大宗商品出口,忽视了与中国在技术、医疗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合作潜力。对此,他提倡巴西以更开放的心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聚焦健康丝绸之路等具体项目,深化两国在多领域的合作关系。正如他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小步的尝试都可能成为两国共同发展的新契机。

图片

高文勇参与“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国际论坛


04 文化共筑:以现代视角搭建桥梁

高文勇深知,文化交流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播,更关乎情感与认同的建立。他常常和学生们分享他在中国的经历,并告诉他们,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与活力的现代化国家。他鼓励学生们以开放的心态以及超越传统西方中心的视角,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在高文勇看来,“学习不仅是为了增长见识,更是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彼此的心灵更接近。这种跨文化的学习,正是中巴两国关系得以不断深化的重要途径。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学生们,理解不同文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通过倾听与对话,找到彼此之间的共鸣。

与此同时,高文勇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现代文化与当代艺术是连接两国年轻一代的重要纽带。从流行音乐到当代电影,从视觉艺术到数字技术,中国的创造力为中巴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倡导各国人民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以现代视角重新认识彼此,构建一种更为紧密的文化联系。

图片

高文勇参与2024年中巴文明交流论坛


结语

如今,高文勇不仅让更多巴西人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人看到了巴西的多元文化。他相信,文化交流就像是一条河流,需要不断汇入新的源头,才能保持生机勃勃。他用中国古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来勉励自己,也勉励他的学生们。

尽管深知中巴之间的误解和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但他坚信,只要通过文化、法律和经济的持续对话,两国的未来合作一定会更加紧密。文化交流的意义并非强加己见,而是通过理解与尊重,找到共鸣与和谐。而他,也将继续在这条跨文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定的步伐,为两国关系注入更多温暖与理解。

高文勇的故事,就像一段悠扬的琴音,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边界,连接起了中巴两国的心灵。他以行动证明了文化交流的力量,展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深厚情谊。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巴两国的文化合作正如一棵常青树,在高文勇和无数推动者的努力下,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他的经历不仅是一段个人的学术旅程,更是一份献给世界的文化启示,让不同的声音在对话中和鸣,让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光芒。

采访、撰稿|Jawad、林如妍

翻译|叶晗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