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1-06
  • 人物专访

友谊长存,共创未来。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开展“建交年系列”专访,以本年度一些重要建交年份为大背景,展现普通北大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他们的故事平常却不平凡,细小而非微小。这群时代的友好使者在燕园与中国的点滴,将于历史的画卷中,串联流淌成历久弥新的美丽音符,集结谱写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交流的生动乐章。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共同体悟多彩文化文明间和合共生、与时代共成长的生机与希望。

午后,暖阳透过窗洒落,伴随着窸窣的咖啡机声和若隐若现的吉他琶音,文慕思坐在沙发上,娓娓道来他的故事。从法国到中国,这一段跨越千山万水的学术探索之旅,凝聚了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也承载了中法两国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2024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他的个人旅程似乎也为这段重要的双边关系增添了一笔别具意义的注脚。

01 跨越:以史为鉴,开拓新知

文慕思的学术之路始于巴黎政治学院,在北京大学得到了拓展与延续。本科期间主修文学与社会学的他,深刻体会到这两门学科的不同之处与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社科是可以让人从理性的角度去了解人类的行为,而文学则是一个比较感性的学科”。文慕思对此总结道:“知行合一,理情并重。社会科学与文学,犹如硬币的正反面,帮助我全面探索人类行为的深层次动因。”

在硕士阶段,文慕思转向了政治学,投身于对法国及欧洲经济制度的研究。然而世界之大,他心中对异域文化的渴望始终未能消退。随着学术视野的不断扩展,他对更广阔的文化与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这个充满神秘与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度,吸引了他的目光。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国,想通过历史的视角对比东西方政治与文化的异同,以史为鉴,开拓新知。这一决定标志着他学术之旅的新起点,成为他从欧洲学术领域向全球文化探索的一次重大转变。

02 研究:厚积薄发,探索文化交汇

2023年,文慕思来到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中国历史研究。万丈高楼平地起,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语言不仅是知识的媒介,还是思想的载体。而汉语,这一承载着五千年历史的语言,更是理解中国、探索中国历史的金钥匙。文慕思认为,掌握语言,方能窥探思想的深处,因此投入了大量时间学习语言和阅读文言文史料,以为他深入剖析中国历史及了解中国历史在时光长河中的演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犹如扁舟在江流中行进,审时度势,方能抵达历史的深水处。

中华民国时期的航空史是文慕思主要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正是技术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展现了一个在内忧外患中奋力自强的国家,如何实现技术的突围。他感慨道:“尽管民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战火不断,但中国的航空业却如同凤凰涅槃,在困境中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航空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对国家生存的保障,更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象征。

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文慕思逐渐意识到,这并非是中国孤军奋战的结果,其中还与他的祖国——法国,有着深刻的联系。回顾历史,法国与中国之间展开了不少技术交流,尤其是航空工业领域的合作,更是成为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典范与支柱。从早期的产品买卖,到如今的转包生产和深度工业合作,此合作模式的演变不仅促进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与腾飞,还使中国广泛参与到全球航空业的分工体系中,推动了中国从航空新手逐步迈向航空强国的进程。两国在航空领域的深度合作,使他看到了中法互动的历史根基。

然而,中法两国的交流不局限于技术合作,背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互动。中国在汲取法国技术的同时,也向法国输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以及古典文学作品早在19世纪便吸引了法国众多艺术家与思想家的关注。随着交流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作品开始在法国展出,进一步加深了法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让文慕思重新审视了两国关系的广度和深度。历史不仅是映照过去的明镜,更是通向未来的窗口。通过了解中法过去的合作,他开始思索未来两国的合作潜力。他深信,这些互动或许能够成为现代中法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启示,为两国在当今世界的合作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03 体验:行万里路,通中西之道

对于文慕思而言,北京大学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一个让他融入中国社会、感知中法文化共鸣的舞台。在这里,他不仅埋首于浩瀚的历史文献,还积极投身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书法班的墨韵让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而在长跑队中,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共同拼搏,收获了友谊,也体会到文化碰撞的力量。

中国同学的勤奋与对知识的执着让文慕思深感钦佩,尤其是中国高考的严格要求和不懈奋斗,仿佛揭示着一代人对未来的追求。他感叹道,学海无涯,行路亦不止,在这片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土壤上,他不仅是学者,更是学习者,怀揣着探索世界的渴望。

不仅如此,与各国同学共同学习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尽管语言和文化有差异,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的求知心与友谊让这些距离变得渺小。在北京的日子里,文慕思不仅探索学术,还在真实的生活中体会中法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一次茶艺体验让他联想到法国的红酒品鉴,两者虽形式不同,却同样讲究仪式与品味的静谧之美。他还参与了学校的文化活动,亲手包了饺子,感受到了中国人对团圆的重视,仿佛触摸到了法国节日中那份相似的温情与凝聚力。文化虽异,但情感相通,这些交汇与碰撞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中法文化桥梁的使命。

2024年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作为一位立志深研中国历史的学者,文慕思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中法两国的合作不仅限于经济,更在文化和学术交流上大有可为。以人为本,文化为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成为连接中法两国的桥梁。


04 展望:中法合作,共赢未来

文慕思的学术研究扎根于中国历史,但他的目光早已放眼未来。他坚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希望通过对中华民国航空史的研究,揭示中国历史中蕴含的力量与智慧。不仅如此,他还计划在完成北京大学的学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专研中国历史。在他心中,已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成为一名中国历史的教师。

薪火相传,大道行远。文慕思不仅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期待通过教育的方式,将这份跨越东西方的历史认知与文化纽带传递下去。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在未来的教学当中,文慕思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文化交流的践行者,将中法两国人民的理解与联系推向新的高度。他相信,历史的回响将会为中法未来的合作与交流提供新的启示,而他自己也将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慕思希望未来两国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和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结语

文慕思的故事是中法文化交汇的生动缩影,仿佛一条穿越时空的丝带,将两国的历史与未来紧密相连。他从巴黎来到了北京,跨越了文化、学术和历史的疆界,彰显了对知识的热忱以及对文化交流的追求。在他看来,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通向未来的桥梁,承载着无尽的智慧与可能性。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他传递的故事如同温暖的阳光,穿透冷峻的历史,照亮了中法未来合作的希望与无限潜力。他的足迹不仅是中法友谊的生动写照,也激励着更多像他一样的青年才俊,携手共进,推动两国乃至全球的理解与共赢。

文慕思深知,真正的文化交流不仅在于表面的合作,更在于深入灵魂的理解与认同。尽管未来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他坚信,知识的力量与文化的共鸣将引领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


来源丨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

供稿丨罗靖之 许智翔 林如妍

排版丨罗靖之

照片丨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