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25
  • 人物专访

友谊长存,共创未来。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开展“建交年系列”专访,以本年度一些重要建交年份为大背景,展现普通北大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他们的故事平常却不平凡,细小而非微小。这群时代的友好使者在燕园与中国的点滴,将于历史的画卷中,串联流淌成历久弥新的美丽音符,集结谱写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交流的生动乐章。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共同体悟多彩文化文明间和合共生、与时代共成长的生机与希望。

今年是中国与尼泊尔建交70周年,让我们来看看北京大学尼泊尔籍留学生奥妮卡的故事。

奥妮卡作为代表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开学周发言

奥妮卡(Aneka Rebecca Rajbhandari),一位带着理想与使命的尼泊尔学者,书写了跨越山河的文化交融篇章。从北京大学的学子到尼中友好关系的推动者,她的故事是一幅兼具个人追求与文化意义的画卷。十年来,她以学生和文化使者的多重身份,连接着两片古老绚丽的土地。


初心启航:从一份善意到跨国追梦

2008年,当四川大地震的消息传至尼泊尔,尚在求学的奥妮卡便发起募捐活动,将关爱传递给远方的中国人民。那一年,她未曾想到,这份跨越山河的善意会成为她与中国人民深情厚谊的起点。几年后,她带着探索未知的勇气来到中国,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学士学位。从第一堂汉语拼音课到阅读晦涩的《资治通鉴》,从探索中国古代文化到钻研现代国际关系,奥妮卡在学术中不断突破自我,书写了异国求学的篇章。

奥妮卡形容道“来中国留学是一段浴火重生的旅程”。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学术压力如同层层山峦,但她凭借坚韧的毅力一步步攀登,打破了语言文化的藩篱,在北大这片沃土上扎根,成为首位以中文完成全部课程并取得学士学位的尼泊尔学生。在北大,她不仅扎根于学术,更为中尼关系搭建了一座桥梁,将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入中尼关系的历史。

奥妮卡本科毕业照


燕园岁月:成长与蜕变

北京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是奥妮卡追逐学术梦想的起点,更是她个人成长的精神家园。初到燕园,她深知自己的起点并不如人,但她也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她回忆起初次踏进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那一刻: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架上,仿佛开启了通向学术殿堂的光明道路。图书馆、未名湖和三角地,成了奥妮卡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她沉淀思想与汲取力量的空间。在孤独的夜晚,她翻阅历史书籍,反思中尼关系的深层逻辑;在课堂上,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探讨国际问题,用学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燕园岁月不仅培养了奥妮卡的学术能力,也让她看见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世界的广度。她常说:“北京大学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让我看见了世界的广度和文化的深度。”正是这种眼界,激励她在后来成立“阿尼哥项目”,为中尼关系的进一步融合贡献力量。

图片

奥妮卡(左一)参与2019年“一带一路”青年论坛


以文化为桥:“阿尼哥项目”的诞生

“阿尼哥项目”是奥妮卡对中尼关系的深刻思考与实践成果。该项目正式成立于近两年,并落地于尼泊尔,但其构想最初萌生于北京大学的校园中。当时,奥妮卡与联合创始人意识到,两国人民对彼此的了解仍然存在诸多盲区,而真正实现深层次理解的路径并不平坦。基于此,他们决定创建一个以学术研究为支点的项目,以促进尼中之间更深入、更多维的对话。

这个项目以13世纪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命名,致敬他在元代为中尼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位跨越喜马拉雅的天才艺术家,曾将尼泊尔的艺术精髓带入中国,在元朝的宫廷建筑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他的杰作——北京妙应寺白塔,至今仍矗立在北京的蓝天下,诉说着中尼两国间深远的文化交融。

奥妮卡认为,“外交不仅仅是政治家的舞台,也是文化的交响曲,只有读懂历史,才能谱写未来。”秉持着“文化为桥,学术为基”的理念,“阿尼哥项目”致力于通过学术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传播,深化两国人民对彼此的理解。依托北京大学的学术资源,借助丰富的历史档案、权威研究以及顶尖学者的见解,“阿尼哥项目”推动着中国与南亚关系的深入探讨。阿尼哥团队撰写并发布了大量关于中尼历史渊源、区域合作及“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文章和报告,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及公众提供专业见解。通过组织论坛、文化交流活动及研究项目,“阿尼哥项目”正努力弥合知识差距,为中尼关系的未来搭建更加稳固的纽带。同时,该项目也希望超越新闻报道中碎片化的叙述框架,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维视角,让人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两国关系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历史的长河中,两国通过文化传递友谊的故事俯拾皆是。1978年,邓小平访问尼泊尔,将一株象征长青的水杉与象征历史悠久的长城模型赠予尼泊尔,寓意两国关系如长城般坚不可摧、如水杉般生生不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些故事在奥妮卡的研究中被赋予新的生命,也启迪着后人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两国关系的深厚渊源。

图片

奥妮卡参与包饺子活动


重回北大:使命未改,初心依旧

2024年,奥妮卡以研究生的身份回到北京大学,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隔数年,走在熟悉的未名湖畔,她感慨万千:“这里不仅是我的起点,也是我的归宿。北京大学帮助我发现了自己的学术方向——研究中国,而如今,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

这次重返校园,她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奥妮卡以学术为利刃,解构历史中的文化密码,并以文化外交的视角为现代两国关系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实践者,她以阿尼哥的精神为指引,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尼泊尔的落地。从文化交流到国际政治,她用心描绘两国关系的复杂脉络。

在一次尼泊尔总理访问北大的活动中,奥妮卡作为学生代表,向总理提出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对尼泊尔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不仅彰显了北京大学尼泊尔学生的学术风采,也为深化尼中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片

奥妮卡向尼泊尔总理提问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自古便是南亚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尼泊尔与中国虽因地理相邻而近,却因语言文化的差异而远。而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孔子学院和奖学金项目等的成立,为双方的文化了解与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逐渐拉近了两国关系。

2025年被定为“尼泊尔旅游年”,奥妮卡对中国游客的到来抱有很高期许。她深信,这不仅能够为尼泊尔经济注入活力,也能通过一次次平凡的跨文化接触,让两国人民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一步。“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在她看来,这种基层的民间互动是尼中友谊得以深耕细作的重要基石。


爱情与学术:邂逅北大,书写人生佳话

北京大学不仅见证了奥妮卡的学术成长,也成就了她的爱情故事。八年前,她在北大的课堂上邂逅了未来的伴侣孔仁星(Raunab Singh Khatri)。那时的她刚踏入学士生涯,而孔仁星则在攻读硕士学位。两人因共同的学术兴趣和对尼泊尔的深厚情感而彼此吸引,犹如两颗星辰在北大的天空中交相辉映。

他们常在未名湖畔畅谈尼泊尔的未来,分享彼此对中尼文化交融的想法。孔仁星温和的性格和对研究的专注深深吸引了奥妮卡,而她的勤奋与热情也点燃了对方的共鸣。爱情与学术如同交响曲的两种旋律,在他们的生命中和谐共振。

2024年2月,他们在北京喜结连理。这不仅是爱情的圆满,也是两人共同学术旅程的延续。如今,奥妮卡是燕京学堂的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而孔仁星则在光华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夫妻二人携手推动“阿尼哥项目”,将彼此的学术追求与实践结合,赋予尼中关系新的内涵。

正如奥妮卡所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增长见识,更是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们用实践诠释了这一信念,也将它作为文化交流的核心原则。

图片

奥妮卡参与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


展望未来:跨越山海,续写友谊篇章

十年磨砺,奥妮卡依然初心不改。她致力于通过“阿尼哥项目”,将中国的思想与经验带回尼泊尔,同时启发更多尼泊尔青年珍视本国文化,投身于跨文化交流之中。

通过深入解读中尼两国历史,奥尼卡向世人展示了文化交流对和平与繁荣的深远意义。她的人生轨迹是学术毅力与文化外交的生动写照。正如她所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尼友谊的桥梁,不仅建在历史之上,更建在每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中。”

在这个日益互联的世界里,文化的交融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未来的希望。她坚信:“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铭记过去,我们才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未来,她将继续用智慧与热忱,让中尼关系这一古老的纽带延续并发扬光大,为两国人民架起更为坚固的文化桥梁。

图片


采访、撰稿|Jawad、林如妍

翻译|叶晗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