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华语乐坛知名音乐人方文山受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会的邀请,再次走上北京大学的讲坛,带来“浅谈汉字在世界文明中的意义”的专题讲座。在这几年里,方文山努力弘扬传统文化,以创新通俗的风格把传统文化带回“寻常百姓家”。
谈创作:作品变成大家的回忆,是很幸福的事
方文山:一首歌通常是先有曲,再有词。先有音乐后有文字。所以作词也叫填词,即把词填进曲中。但是一首歌先有词再有曲会比较好写,因为最漂亮的句子、意象最丰满的段落与音乐风格是配合好的。可是在音乐这个行业里是先有曲,再有词。比如说,一个melody给几个人来写词,大家写一样的主题。我会跟着音乐去想象画面,再把画面变成歌词。
在歌词创作的过程中,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针对某个器名的了解认识。比如说像青花瓷这种器名。作品成为大家的记忆里的共鸣,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对于音乐人而言,作品变成大家的回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写词之前不需要看过多的资料书籍,针对项目去搜集资料就好了。像写《青花瓷》,就去搜集与瓷器相关的资料。像《烟花易冷》,其实我看了一本书《洛阳伽蓝记》。因为写词的针对性很强,像《菊花台》这首歌是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曲,不需要为了一首歌翻遍所有资料。我写关于中医的作品,就搜集相关的药名,例如《本草纲目》。写词是需要有一些搜集资料的准备工作,但是不需要盲目地翻遍所有资料。
谈汉服:因为误解,才有努力的意义
方文山:汉服推广现在面临一定的困境,因为很多人对它很陌生,甚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误解。最荒谬的误解是以为汉服是汉朝的衣服。之前,有记者问我:“你们推广汉服,那么唐服呢?宋服呢?你们有没有推广?”我就说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衣服。
所以推广起来很辛苦。但是就是因为这样才有意义嘛。如果大家都知道了,那还需要我们去投入做什么?就不需要我们了。就是因为这个领域比较少人关注,大家不了解,甚至有误解,所以才有我们努力的意义。
接下来,我觉得汉服的推广需要定调,它就是一个民族的服饰,推广它不是要去排挤别的民族的服饰。日本人穿着和服,出现在东京街头,这很正常。可是中国人要是穿着汉服出现在王府井大街,大家就会觉得——是不是拍戏还是什么。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时间。
然后汉服爱好者还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点,你是喜欢这样的传统文化,跟喜欢茶道、喜欢围棋、喜欢书法,是没两样的,你没有特别崇高,你只是比较孤单。因为这个领域的爱好者比较少,你会收到外界讶异的眼光,相对比较寂寞,但是你没有因为喜欢这个就比别人高一等。
具体的计划上,我们已经办了三年的汉服文化周,明年还会再办第四届。发起这个活动,就是想去凝聚同袍的向心力还有归属感,不然大家都觉得很寂寞。办大型活动,大家可以分享,有一些社会效应。我觉得推广这个最好的方式就是筹办一个常态性的活动,不是风风火火,办了一届就没有了,要持续,我们已经持续三年了,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媒体关注度越来越高,我觉得很好。
汉服文化周筹办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事就是我们去组织认证世界纪录,在嘉兴嘉善西塘古镇,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70多位同袍,一起这样举杯——传统的乡饮酒礼仪式,这是最多人穿汉服进行乡饮酒礼的纪录。再就是我们走朝代嘉年华的方阵,秦代、唐代、宋代、明代。几种常见汉服中,我最喜欢朱子深衣,第二届就穿了,因为有那个时候的“文青”的感觉。我们推广汉服,有具体的作为,也有持续性的活动,我觉得——蛮好的!
谈传统:要通俗才能活在这个时代
方文山:你要通俗才能活在这个时代。再喜欢也不能过古代的生活。宋词可以放在书上欣赏,但是中国风的歌你可以唱出来。汉服很美,但是不能只在古画里看,要办成活动,我们还要筹拍一个以书法为主题的戏剧,把书法之间的结构、知识,变成一个通俗的戏剧,大概是向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