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9-25
  • 深度报道
  • ghzhb

编者按:

2020年7-8月,北京大学国际暑期学院(Peking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ummer Institute)首次于线上举行。作为北大国际留学课程品牌项目,国际暑期学院整合北大已有优质项目资源,面向五洲四海学生开放。课程全部采用在线教学方式,吸引了近三百名中外学生参加。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多伦多大学、剑桥大学、巴黎第九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学生与北大学生共同学习,在云端课堂获取知识、交流提高。

本届国际暑期学院内容丰富多彩、学科领域多样,通过语言文化、人文历史、媒体社会、经济管理、政治政策、环境科学等各角度,带来一场“房间里的中国行”。本系列报道将撷选回顾这段特殊时期的在线课程与项目,分享精彩时刻,为今后举办更多更好的暑期在线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暑期学院、《中国崛起与世界政治变革》研讨课

授课教师

徐昕,康奈尔大学中国与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康奈尔大学政府系副教授

多年以来,他为北大国际暑期学校开设全英文授课《中国崛起与世界政治变革》研讨课,被推荐为“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平台课程,每年吸引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东京大学等来自世界各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学生选修。自2017年以来,他为燕京学堂开设的核心必修课《转型中的中国》,受到北大学生欢迎。

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不只是个体性或者区域性的挑战,更是一场全球性的健康卫生危机。在世界各国将目光聚焦于对抗危机之际,我们更需审视当下的暗潮涌动的国际关系,重新审慎思考中国在此番变局中地位变化。

课程设置:抱法处势,教学相长

“2020年的新冠病毒是一场全球健康卫生危机,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局势的紧张,对此,我们拿出‘中国崛起’这个话题来讲,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如何崛起?当下中国崛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中国崛起与世界政治变革》(The Rise of China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研讨课是北大国际暑期课程的金牌老课,今年是徐昕教授第八次开课。当被问起“今年课程有结合新冠下的国际政治背景吗?”,徐教授说,当然有,并且为此多开了一讲——“新冠病毒对于国际秩序的影响”。“我希望这个课堂兼具学术性和问题导向性,”谈及课程初衷时,徐教授补充道:“当然,我的讲授是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在具体环节,我们鼓励学生聚焦现实问题的探讨,助教林立创新出一个板块——‘探讨当前事件(Current Affair)’,我们重点讨论新冠病毒下的中国国际关系,在这次课程里面效果很好。”

形式为内容服务,网络课程的形式对课堂的收效更起到较大影响,三个小时的课程,由一半的教师授课和一半的学生研讨组成。“授课目的是给予学生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和视角的启发,课程学生以高年级本科生为主,本身是知识研讨课型的,所以我更倾向把时间留给大家,三个助教各自带着小组讨论,让大家探索新思想与观点。”徐教授如是阐释自己的课堂时间分配。

响应社会科学的实践需要,也是本课程的一大亮点。往年线下授课的安排里面,总少不了“田野考察”这一环节。“以往我们会去天津考察,因为天津在近代中国史的地位不可小觑,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会折射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徐教授解释自己安排“田野考察”的目的。“今年略有遗憾,去不了天津实地考察,”助教林立(伦敦国王学院战争学博士)感慨道,“不过老师调整变换了思路,改为在课堂上放映天津变化的幻灯片和视频,也是很有意思的。”

“网络教学还是无法取代实地教学,不过我们准备充分。”徐老师回顾道。课前助教网课培训,本身课程设置的调整以及随机应变的灵活安排,使课程在内容与形式恰当结合,收效甚好。

课堂互动: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在学生组成的多样性上,我们发现今年也很有意思,不仅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海外学校的中国学生之间,也有很多不一样的认识和观点。”徐昕教授和助教林立都提到“多样性“这个话题。

“我印象深刻的是,谈到晚清和抗战的历史时,我们有一名学生是南昌大屠杀的幸存者后代,我们只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是很少知道南昌大屠杀,尤其是当身边的人带有这样的联系时,那种家族史所带来的特殊经历和认知真的会给你不一样的震撼。”

“在讲到中日关系时,我们请到了一位中日混血的发言者,她的研究很有意思,是去体验和感受历史,这对于课程大量的文献阅读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她走访过很多的战争幸存者,得到的见解也是很不一样的。”回忆起seminar,林立如是反映道。

“学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个人立场、信息来源、教育背景使得他们思想非常多元,这是好事,“徐老师这样评价道,“但是,因为各自信息并不完全对称,所以观点的来源很大程度是刻板印象和社交网络,学术的一大要求就是中立性,这也是我会选择推荐一些非常好的文献给他们。”

阅读过本课程教学大纲的人,会惊叹其细致:不仅有课程本身的内容组成,而且有课后思考问题,以及推荐文献读物。徐教授以《中国挑战》(China Challenge)为例:“这本书的作者我很熟悉,因此我了解他的学术风格,他在‘中国崛起‘这件事情上采取的是一种‘对外的视角’,相比于单纯歌颂或者构想中国的崛起历程,他给出的是更为思辨的讨论:当前中国为什么要崛起?崛起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同样,这本书有很多实地调研,他关注的不仅是学术圈与智库的精英阶层的观点,更关心普罗大众对于‘崛起’的思考。最终提出的方案是不偏不倚,针砭时弊的:如何和其他国家和平相处?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矛盾如何解决?”

问题互动也是这堂课的精彩部分,“我们每堂课后会给同学们布置一些问题,做reading,写summary和peer review,并不局限于课程大纲,在seminar上研讨,目的就是迫使大家去思考,去阅读、聆听他人观点(尤其是不同于自己的),希望大家可以进行到增强交流,培养深度思考和问题意识。“助教林立解释问题的讨论环节。回顾自己这几周的助教时光,助教林立说,自己和助教团队,其实是尽最大努力照顾每一位同学,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意义。

“严谨,客观,中立,考虑人民的福祉,世界的繁荣,我觉得是这门课最大的意义,”徐教授总结这门课互动的意义道:“没有绝对的对错,课堂互动的目的在于,面对一个问题,你要做充分的筹备后,组成观点,逻辑自洽,并且交流,碰出火花。”

课后寄语:世界无界,未来宜思

谈到课程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对未来的期许,徐昕教授说:“虽然网课也面临了不少的挑战和麻烦,需要克服时差问题、时区问题等等,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样的网课是很好的,同学们虽然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但是却去思考同一个主题,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感觉。”

“感谢同学们参加我们的课程.我觉得课程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学习的环节,我希望,课程上完后大家会有些许总结和思考,可以对这个世界有更多举一反三的地方。”

当下的环境,在课程中保持开放、讨论和思考,这是有意义的事。徐昕老师在采访的尾声,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希望课程的学子们通过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中国与世界。


撰稿:刘纬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