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主办的2015年春季“外事主题系列沙龙”第五讲在湖心岛亭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从自身专业和工作实践出发与大家分享了关于“外事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的观点。国际合作部的老师和院系外事干部代表参加了此次沙龙。
赵杨院长首先回答了为什么要有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一问题。接着他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两个层面入手展开介绍,跨文化交际不仅存在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地域之间。
针对各位与会老师的工作性质,赵杨院长重点强调了外事工作中需要关注的文化差异,包括时间观念、计划性和穿衣戴帽三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工作生活中穿着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比如美国人较随意,欧洲人讲究平等但有中心,日、韩、泰讲究中心与边缘分明,而中国人的着装也有着自身的特点。通过穿衣风格的差异,可以看出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此外,在言语和性格上,美国人更直接,而英国人更委婉讲究策略,了解这些特点也方便日后与对应国家进行工作上的沟通与交接。
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相处之道,赵杨院长认为,应当尊重对方文化,特别是一些价值观方面的东西,并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显示自身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中也存在同一性,如果能够利用好不同文化的共和,坚持“爱”与“尊重”的原则,避免刻板印象,就能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要领。
最后,针对外事工作的日常常规,赵杨院长提出了三个要点。一是计划性,既能显示对他人的尊重,也能使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二是精细化,这是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可以减少对预期的不确定性,有时甚至是成败的关键;三是合作共赢,不要让自己失于“方式不当”,要通过斗争达到团结,并且坚持先立规矩,按规矩办事。
在与现场观众互动提问环节中,赵院长细致地回答了老师们的提问。“外事主题系列沙龙”第五讲在热烈讨论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