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0-25
  • 新闻快递
  • ghzhb

十月的燕园,层林渐染,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第二十届国际文化节即将拉开帷幕。届时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欢聚于此,为秋日的燕园奉上一场流动的盛宴。

从第一届国际文化节举办至今,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二十载。从世纪初到新时代,北大国际文化节始终因时而变、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现如今,已发展为一项展示异域风情、沟通各国文化的年度盛事。

首届文化节_副本.jpg

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二十年掠影

廿年青春气,千里快哉风

时光倒流回2004年,随着北大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来到中国、选择北大。一方面,留学生越来越渴望融入到北大的校园文化中;另一方面,中国学生也期待着认识和了解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他们做知心朋友。

为了将两者的需求结合起来,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郝平(现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和同事们在2004年的春天共同发起组织了这项活动。这是唯一一届在春天举办的国际文化节,活动主题是《春之舞动》。国际文化节这个新生事物得到了留学生的热烈响应,逐步发展为一项常设活动。

时任国际文化节志愿者、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交换学生办公室主任马岚谈到:“因为是第一届,大家也不确定学生能不能来,因此动用了所有能想到的方式去联系。我们是拿着留办所有留学生的在籍信息表,去他们的宿舍发海报,然后联系留学生。”现在看来,当初是多虑了。

主题活动日当天,现场人山人海,盛大的场景远远超出了组织者们的预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郝平感慨道:“我们目睹了中外学生的热情,现场气氛活泼而感人,很多参加者多年后还念念不忘。”

来自新加坡的中文系2003级本科生吴良洲就属于对文化节念念不忘的人。在接获筹划“新加坡展区”展览的任务后,他和自己的伙伴们立即动员了25名新加坡本科生与进修生,筹备策划了展台的摆设、布置与展示内容。展览当天,参访者络绎不绝,吴良洲热情地主持“有奖问答”游戏,奖品便是新加坡留学生们特地从新加坡带来的肉干和“pandan cake”,以及精美的旅游资料。额外赠送的胡姬花(新加坡的国花)也象征着新加坡与中外参观者之间的友谊。

对吴良洲来说,能够让中国更加深入地了解新加坡,付出再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在所不惜。

第一届国际文化节筹备期间,国际文化节的吉祥物——五色鸟,也应运而生。它承载着北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也象征着中外学子深厚的友谊。二十年岁月,五色鸟迎风翱翔,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上空注视着国际文化节的发展壮大。

国际文化节在组织形式与主题上的变迁拓宽了其时间长度与内容深度:从最初仅有几个小时的展览活动,拓展为持续半年、形式多样的系列品牌项目;从最初仅供留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小型策划,延伸为中外学生之间双向交流、向世界讲述北大故事的独特通道。

第一届北大国际文化节最重要的活动就是4月24日活动日的展会。自第三届国际文化节起,北大设立了留学生十佳歌手大赛,从此每年都能在文化节中掀起一阵高潮。

为契合每届国际文化节的主题,在十佳歌手大赛上,翻唱、原创、抒情、摇滚、流行等各种类型的音乐轮番上场。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能歌善舞的留学生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展示青春风采的绝佳机会,他们在北大的舞台上引吭高歌,激烈角逐。

首届留学生十佳歌手大赛的冠军得主迪亚哥谈到得奖后的感受,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一切都在瞬间改变。自从拿到十佳歌手大赛冠军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走在校园里,突然多了许多同学向我友好地微笑,亲热地打招呼,有的甚至跑过来邀请我合影留念。虽然我来到北大没多久,但我已逐渐感到了一种来自文化碰撞中的温度,使我感到温暖,不再有漂泊异乡的孤独。感谢北大,感谢国际文化节,让我爱上美丽的燕园!”

而在电教(今智华楼)西侧,每年一届的美食广场让同学们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尽享来自世界各国的美食盛宴。浓郁曼妙的奥地利巧克力蛋糕,香气翻腾的尼日利亚美味酥肉,金光盈溢的荷兰甜酱小蛋糕,醇香诱人的印度特色什锦……国际文化节美食广场让人足不出燕园,各国美食尽尝遍。完美的色、香、味搭配将创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带来无尽享受。

各国留学生代表在美食节都化身为“大厨”:马来西亚小伙子在众人面前制作起了奶香浓郁的拉茶,巴基斯坦留学生带来了热腾腾的素咖喱角,乌兹别克斯坦的美食散发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展台上的烤包子“somsa”因为外皮加入了黄油层层烘烤而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与秋色遥相呼应。

各国美食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假如你是一个怀旧的人,那就来尝尝香港展台的麦芽糖饼吧。麦芽糖饼是很多人儿时最爱的小吃,把麦芽糖抹在一块梳打饼上,然后盖上另一块,再配上一杯温热丝滑的奶茶,一种旧时光的味道盈满唇齿之间。吃过麦芽糖后,可以到台湾展区逛逛,那里包装精美的小点心方块酥也是一绝。它是台湾嘉义地区的多层叠饼干,用面粉、奶油或猪油、芝麻及糖等原料制成。这种酥饼类点心外形四四方方,像巴掌大小,厚实香脆,深受欢迎。

国际文化节的活动主题也在与时俱进。2007年和2008年,为了引导广大留学生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国际文化节特别选定奥运会这一活动主题。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的一大盛事,不但举国关注,更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2007 年,北大国际文化节发出“与奥运同行,和世界一家”的呼吁,2008 年的文化节则从不同文化视角出发,请各国学生谈“我的奥林匹克”。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在各国文化中又有着异彩纷呈的不同体现。展台间,各国学生各显其能,让参观者感受到了不同国家的体育文化魅力。

在这一过程中,国际文化节与校内外多个机构进行联动,得到了包括各国驻华大使馆和《人民日报》等组织在内的大力支持。

国际文化节从举办以来就得到了多国驻华大使馆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北大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罗玲介绍道,在留学生筹划布置主体活动日当天的展区时,各国大使馆也会倾力协助,在展区的方寸之间充分展现自己国家的魅力:“巴基斯坦大使馆曾动员使馆学校的学生参与节目表演,孟加拉国的大使曾经在展台上亲自介绍自己的国家,蒙古国大使馆曾经特地空运来本国的美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北大学子还可以在大使论坛上与他们面对面畅谈所思所想。可以说,每年的国际文化节都扮演着一个“小联合国”的角色,是中国民间外交的一个重要舞台。正因如此,在2020年,第十六届国际文化节获得了中国对外传播的最高奖——“海帆奖”。这是对北大国际文化节价值的充分肯定。

异国共风雨,寰宇同凉热

正如五色鸟的寓意,国际文化节展示着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文化,见证着北大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果。振翅高飞,展翅翱翔,一批批从国际文化节走出的教师、学子分享亲历亲闻和不同见解,交流互鉴、互融共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积极力量。留学生多元文化融合,构成了北大兼容并包的思想底色的一部分。

国际文化节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三位一体的交流场域。马来西亚留学生北京学生会节令鼓队为了通过展演的选拔,每周都从北京各地聚集在一起排练。在前期准备过程中,他们不仅刻苦训练,也深入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社区节日表演背后的民俗文化,最终通过选拔,得以站在2005年第二届国际文化节的舞台上。

三次参与国际文化节的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本科生包蓓蓓在2008年担任第五届国际文化节“我的奥林匹克”文艺表演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哈萨克斯坦的舞蹈,俄罗斯的歌舞,蒙古国的马头琴,韩国的街舞……看得我们连连尖叫,尤其是当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也在表演行列中的时候!”她心中的国际文化节是一场真正的文化交流盛宴。

学生们在活动中所接触的新鲜知识、形成的价值观的碰撞都可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跨文化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兴趣。国际关系学院2005届博士生吉尤姆在参加第三届国际文化节后被推荐去主持中非论坛北京峰会文艺晚会。一个多小时的主持过程让他心潮澎湃,“最让我铭记不忘的是这样一句如诗如歌的言语:‘巍峨的古长城遥望着金字塔的尖顶,刚果河的波涛呼唤着黄河的回声。浩瀚的海洋隔不断真诚的友谊,乘着世纪的和风我们在阳光下相逢!’”

文化节也吸引了大批学生以不同身份参与其中,并成长为兼具全球视野和北大精神的创新型、领导型人才。马岚曾经就是国际文化节的学生志愿者。第一届国际文化节时,她负责催场工作。朝鲜留学生与韩国留学生的亲切互动、非洲同学的集体舞,这些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样的活动形式锻炼了组织者的领导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二十年如故,当年的经历成为了马岚人生中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如今,再次站在国际文化节的舞台下,她已经成为了留学生们口中的老师,得以在北大的行政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国际文化节也是一个学术的平台。国际文化节举办大使论坛(现青年论坛),致力于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青年领袖人物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上,青年与前辈的声音在北大交汇,突破国界的阻隔,在未名湖畔激荡、回响。同一片天空下,青年的心蓬勃跳动,青年的脚步从未停歇。从这里出发,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站在了全球各个行业的前沿,为世界发展贡献着北大智慧。

培育学生“天下大同”情怀也是文化节一大使命。“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世界是全人类的世界,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每个人都有义务珍惜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每届国际文化节的主题都带着一种全球意识的使命自觉。从第七届的“绿色校园:共建和谐家园”到第九届的“公益前行:世界梦想传递”,北大始终秉持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践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不同国家之间的感情上的裂痕在此得以弥合。一件事情给马岚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后台看到了朝鲜留学生和韩国留学生表演节目时的相互鼓励,朝鲜留学生为韩国留学生喝彩,在朝鲜留学生表演的时候,韩国学生也在说加油。”

二十年变迁,国际文化节以持续进步的崭新面貌向外界展示着北大的风采,也在把多元共生的国际文化容纳进北大校园。曾在连续两届国际文化节的文艺表演上赢得满堂喝彩的韩国四物戏表演,便是由一个由韩国留学生组成的“北大和素”乐团在一年多的磨合排练中精心锤炼出来的。他们以“北大”为自己的乐团命名,体现了他们留学北大的自豪感及主人翁意识,也说明漂洋过海而来的各国民族文化,应成为北大“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的涓涓一脉。国际文化节让留学生们看到了自己在多元共生的校园文化中的位置,使他们融入到这个和谐的大家庭中来。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大留学生的回信中指出:“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北大国际文化节就是广大留学生了解北大乃至中国的一个平台,也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校园、走向世界。

寰宇四万里,燕园二十载。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品牌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郝平书记指出,“继北大在全国高校中首创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起而仿效,并在其中加入各自的特色,使国际文化节成为留学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

二十年间五色鸟飞得更高更远,指引着一批批渴望了解中国的留学生来到北大,这里成为五洲才俊向往的人文荟萃、文明互鉴的舞台,也是一扇“与世界面对面”的窗口。国际文化节的变迁反映了北大育人视野的日益开阔和育人格局的逐步提升,促使学生不仅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度思考中国问题,也积极关注全球问题与人类命运,将个人发展统一在民族进步和世界繁荣的宏伟目标之中。

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国际文化节既增进了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也开阔了国内学子的国际视野。各国民心在燕园悄然相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风帆从这里起航。二十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北大国际文化节在下一个“二十年”将继续行稳致远,与世界面对面!

(原文载于《北京大学校报》2023年10月10日 第1643期 第1版)